过年期间,我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规律:越优秀的人,越难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男女配对的真相
前段时间,一条消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北京剩女突破80万!创下了世界之最!

在魔都上海,更是有着大量的优秀女生年龄都已经在35+,却依旧单身,甚至有大量的父母代替孩子去相亲,家长相亲角成为一道耀眼的风景:

在深圳,更是有一批能力很强又会挣钱的女人,婚姻一直没有着落。甚至她们早已忘记了婚姻这个概念,深圳女孩只会搞钱还成了网上的热门话题。

为什么越来越多女孩都成为剩女了?而且越优秀的女人越容易单身?
曾有一个女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中国的男性总数是多于女性,为什么找一个男朋友还是那么难?
而下面这个图片答案可谓一阵见血!

原来我们在统计男生数量时,统计的是总数。而实际上,男人的分布跨度比较大:极少数男人处于顶层,绝大部分男人处于底层,只有少部分男人处于中层。
而女人的分布更多的集中在中层,位于顶层和底层的女生都很少,这中层的绝大多数女生,总是在仰望着中上层的男人。
而那些位于顶层的男人,却又不愿意结婚了,因为自动投入他们怀抱的女人太多,完全不需要结婚。
这更加剧了“找一个好男人”很难的现象。
那么最终什么样的女人和男人最容易被剩下呢?
既然每个男人都想找一个自己能罩得住的女人,每个女人都想找一个自己能去仰视的男人,所以男女直接的搭配情形如下:

所以最后的结果如下图:剩男D干巴巴着望着剩女A:

这个男女双向选择的逻辑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每个人都在寻找让自己仰视的人,每个人都在寻找能提升自己的工作。而且,每个人都在高估自己,同时也在低估别人。
比如60分的人,总觉得自己有70分,但自认为是一个有潜力的人,将来一定可以做到80分,所以希望能找一个90分的人。实在不行,就找个80分的也凑合。但在那些80分的人眼里,你却只有50分……
而且他们总觉的自己有90分,他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接近100分的人,实在不行90分的也可以凑合。
找工作时也是这样的,60分的人总觉的自己有70分,但自认为潜力很大,一定可以做到80分,所以希望对方能给自己90分的报酬,实在不行80分也行。但是在那些80分公司的眼里,你最多能打50分……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大眼瞪小眼,互相嫌弃。

这是一个撕裂的时代,人口流动越来越顺畅,不同地区、不同出身、不同学历、不同身份的人被糅合到一起,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的选择变多了,见识变大了,所以会变得越来越挑。但很多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眼界和品味越来越高,能力和实力却徘徊不前……
一个人的品味想获得提升,真的很容易,只要把她放在某个“高端”环境里,熏陶个一年两年,欣赏水平和眼界很快就提升上去了,很快就能飘飘然。
而一个人能力要想获得提升,外界环境只是很辅助的作用,她必须认识到现实,并且力求改变现实,这需要一定的决心、耐性、和行动力。
当一个人“能力”配不上自己“品味”的时候,其实是一件蛮悲催的事情,他们会认为知己难求、怀才不遇,于是孤芳自赏,然后郁郁寡欢,甚至觉的非常痛苦。的确,这确实是大部分人的现状。

为了让大家彻底的了解‘男女配对的真相’,这里我们一起看下麻省理工大学的一个著名实验:
Part1.
实验人员找来100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男女各半。然后制作了100张卡片,卡片上写了从1到100总共一百个数字。
单数的50张卡片给男生,双数的50张卡片给女生。但他们并不知道卡片上写的是什么数字。
工作人员将卡片拆封,然后贴在该大学生的背后。
实验规则:
1、男女共100人,男的单数编号,女的双数。
2、编号为1~100,但他们不知道数字最大的是100,最小的是1。
3、编号贴在背后,自己只能看见别人的编号。
4、大家可以说任何话,但不能把对方的编号告诉对方。
5、实验要求:大家去找一个异性配对,只要两人加起来的数字越大,得到的奖品越高,奖金归他们所有。
6、配对时间有限。
大家猜猜会怎么着?
这个实验设置很简单,就是要男女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异性,争取数字编号能凑到最大的总和。
实验是有奖金的,奖金金额为编号总和翻10倍。比如,83号男生找到了74号女生配对,那么两人可以获得(83+74)*10=1570美元的奖金。但如果2号女生找到了3号男生配对,那么两人只能拿到50美元了。

Part2.
实验开始:
由于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背后的数字,因此首先就是观察别人,很快分数高的男生和女生被大家找出来了。
例如,99号男生和100号女生。
这两人身边围了一大群人,大家都想说服他们和自己配成一对。
“来跟我一起嘛!我会给你幸福的!”
“我们简直是天作之合啊!”
是的,有些人天生就自带“女神”/“男神”光环……谁都想和最好的“女神”/“男神”配对。
但一夫一妻制决定了,一人不可能同时和N个人配对,因此他们(高分者)变得非常挑剔,他们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分数具体是多少,但他们知道一定是比普通人的要高。
为什么?看看围在自己身边的狂蜂浪蝶就知道了,从这些追求者们殷切的眼神中就能够看出来。

自小是女神的人为什么被外界看起来更加“高贵冷艳傲慢”,是因为从小到大她们都有太多乱七八糟的狂蜂浪蝶扑过来了。追求者太多,哪有那么多时间?只能高冷艳一点把不合格的拒之门外才是最佳策略。
那些碰壁的追求者迫于无奈只能退而求其次,原本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定要找90+的人配对,慢慢的发现80+也可以了,甚至70+或者60+也凑合着过了。
但那些数字太小的人就很悲催了,他们到处碰壁,到处被拒,被嫌弃。
据一位学生事后表示,在参加了这场游戏之后,他对人生的理解都有了不同……因为他在短短几小时里就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他们背后的数字太小了(基本都是个位数),要找一个愿意配对的人简直是难上加难。

最后他们想出来的办法无外乎两条路:
一个是大家自己找个差不多的凑合凑合算了,比如5号和6号两人配成一对,虽然奖金只有110美元,那也好过没有。
二是和对方商量,如果你愿意和我配对,那么拿到奖金的时候就不是对半分,我愿意给你更多,比如三七分成或四六分成等等,或者事后再请你吃饭,虽然请客吃饭花的钱肯定多过奖金数额,但是找不到人配对实在是太没面子了。
(这个在现实中就像交易婚姻:交易条件包括房子、财产、其他物质不等、代际婚姻、假婚姻等)
经过了漫长的配对过程,眼看时间就要到了,还有少数人没有成功配对,这些人没办法了,只能赶紧的草草找人完成任务。因为单身一人的话是拿不到奖金的……
最后的倒数阶段,没有配对的都胡乱找了个人。当然也有坚持不配对,单身结束游戏的大学生。
实验结束。

Part3.
心理学家发现,绝大多数人的配对对象其背后的数字都非常接近自己的数字,换言之中国古人说的“门当户对”还是很有道理的。
比如55号男生,他的对象有80%的可能性是50号-60号之间的女生,俩人数字相差20以上的情况非常罕见。
你们猜100号的女生的配对对象是谁?
好玩的是,100号女生的配对对象竟然不是99号男,也不是97号或95号,竟然是73号男生,两人相差了27!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多?
原来100号女生被众多的追求者冲昏了头,她采取的策略是“捂盘惜售”(因为她并不知道100是最大值,也不知道自己就是100号),她还在等待更大数字的男人,等到大家都配对完毕,她终于开始慌了。于是她在剩下的男生里找了一个数字最大的,就是那位73号幸运儿。她最后也尝试过去找90+的男生,但是人家都已经有女伴了,让他们抛弃现有的女伴跟她配对并不现实,何况已经配对了他们不会为了这点钱而损自己名声。

从中我们还可以总结出很多经验:
1、因为人太多地方太小,你并不可能跑去看每个人背后的数字。(空间,圈子,地域限制)
2、你只要看谁边上围着的人多,谁就是数字较大的人,而那些身边孤苦伶仃、门可罗雀的人,肯定是数字小的,通过这个方法你可以立刻筛选出目标对象。(多数抉择,光环效应)
3、小数字的人追求大数字的人一般都很辛苦,因为要大数字的人接受小数字的人总不是那么甘心,因此追求方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行,但更大的可能是你再怎么努力,对方也不理你。(女神与屌丝)
这场心理学实验完全就是人类恋爱行为的实验简化版。
Part4.
我们每个人在遇到一个异性的时候,出于本能的就会开始评价对方的价值,这完全是下意识的。但人类的价值非常难评估,没有谁会把数字贴在自己的背后,人们还往往会故意夸大自己的价值。至于夸大的手段、浮夸的工具各种各样。
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也远远超过了100个,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环境,这让我们做出决定的难度成倍增加。正因为选择的难度很大,因此人类进化出了一些很简单的指标。比如,我们更倾向于基于别人的判断来决定自己的判断。
实验让我们知道,如果爱情是一场精确的匹配游戏,最最重要的是你自身的价值有多高(即背后的数字大小),而你采取什么办法去恋爱可能都是次要的。但和这个实验有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人类社会实在太复杂了,一个人的价值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体现出来的。而且我们很难去判别一个人的价值。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价值标准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多元的爱情。张生与崔莺莺,白瑞德与郝思嘉,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故事代代传颂,足以证实每个年代都有在世人看来“不可能”的爱情正在发生。
这里的世人是谁?就是那些“大多数人”,是你的邻居三姑、八姨婆、九舅舅、隔壁学校的同学,甚至是你的父母。
这个社会的风潮是由这些“大多数人”去决定的,所以当你看到社会的价值倾向时,你看到的就是大多数人的标准。但大多数人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他们也许都不自知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对待爱情。
人云亦云是他们大多数人“发表意见”的最佳策略。对某些邻居三姑八姨婆来说,婚姻就是一桩买卖,女人是有折旧率的,所以越早嫁出去越好;男人的选择是对女人选择租赁而非购买……
其实,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这可能没错。婚姻本质就是一种利益交换,就像经济学里所有东西都可以量化,用等额的货币来取代。但是我们都是有感情有弱点的动物。婚姻的神奇在于,这种利益交换有时候是不对等的,而让它不对等的原因,是我们所说的变量。
这个变量叫“感情”。

一个教经济学的老头,曾经给学生说过爱情的经济学:
“姑娘,有一天一个百万富翁向你求婚,他愿意给你一切,这本来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算一下,你以为自己赚了一百万。但同时又有一个千万富翁看上你了,那么你与百万富翁结婚的机会成本就是一千万。也就是说,如果你嫁给了百万富翁,那么你会亏损九百万。”
这是经济学。
“我非常庆幸,我的太太经济学没有学好,那时候她非常漂亮我却没有钱,但她还是嫁给我了。”
这是爱情。
至于你,是被这些思潮所裹挟,还是有自己的爱情观,完全取决于你。

效率至上的现代人
在过去,我们为什么热衷于结婚呢?因为结婚可以提高劳动的效率、节省时间,大大提高两个人的生活质量。
现在则不同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导致我们从大量繁琐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了。吃饭可以叫外卖,打扫房间也可以请阿姨,等等。
而一旦结婚,一方面人的自由往往也失去了很多,另一方面你还得去照顾和容忍另一半,甚至得委屈自己,接纳另一个人的性格。
所以为什么现在大家不愿意结婚了?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过去,男人和女人之所以要结婚,是因为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过的更好,女人帮男人洗衣做饭,男人负责耕地和赚钱。而现在男人已经不需要有人为他洗衣做饭了,洗衣机不用说了,饿了有外卖,想生孩子有代孕,带孩子有保姆,科技的发展让男女都变成独立的个体了。
现在普遍的现状是男人不缺性,女人不缺钱,大家的需求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满足,那为什么还要牺牲自己的个性,去迁就另外一个人?

现在的女生,大部分都能靠上班养活自己。若是找一个男人,反而要为他做出牺牲和改变,还不如不找。
现在的男人,个个都肩负着改造世界的重任,哪有那么多精力、时间、耐心去了解或者去等待一个女人啊?
有人抱怨如今社会人情味越来越淡,人都太现实。不是我们变的越来越现实了,而是因为一切都被价值化/量化/标准化了,价值一旦被量化,很多问题就简单化了,一切传统关系都被撕的粉碎,新的伦理关系/人际关系/商业关系都在推倒重建。
这是一个一切都以效率为导向的大时代,这个社会时刻都要求人们能以获取价值为导向,要把效率/效益放在第一位,你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古代人”和“现代人”的不同。
古代社会生产力进步是非常缓慢的,几千年前人们就用锄头耕地,几千年后人们还是用锄头耕地,最多从石头变成了青铜器,又从青铜器变成了铁器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大把时间追求情感和精神,所以古代人动不动就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男人豪情万丈,女人风情万种,多么风花雪月、浪漫唯美。
而现在社会的生产力进步非常快,短短十几年手机都更新几代了,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于是人就要不断的去适应这种变化,每一次变革都是一次震荡,有人爬上去也有人摔下来,这无形当中催促我们要不断上进、不断改变自己,于是“效率”成了社会运转的最核心。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效率至上的社会,大家都在提升自己的效率。因此,“现代人”跟“古代人”简直完全是两个品种,“现代人”除了拼命赚钱什么都漠不关心了。
钱正在成为一切的尺度
未来的社会,人们只会越来越现实,人与人交往的目的都是为了利益交换,而不再会涉及其它。谈感情多累?谈利益多直接。
婚姻的本质也成了一场利益交换,大家各取所需,你摆出你的条件和需求,我摆出我的条件和需求,合则来,不合则去,赶紧物色下一个对象。
所以未来的爱情或许都是明码标价的,不信你去各种各样的相亲网站上看看,那一排排美女帅男的下面都是什么,不就是工资多少?身高多少?车价多少?房子几套?存款多少?这些全部都是被量化的数据。

原本至高无上的爱情,到最后变成了一堆可衡量的指标。我们要找的不再是一个红颜知己,只是一个可以让你生活更好的人,达到效益最大化。
“钱”正在成为万物的尺度,一切都在明码标价,一切都是交易。
对于男人来说,与其在追一个女孩子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倒不如把这些时间精力都用在事业发展上,只要事业成功了,一切都来了。如果没有钱,即使创造了一时的浪漫,又能维持多久?

而女人也看透了一个现实:
很多男生这样告诉女生:我真的很喜欢你,虽然我现在没钱,但是我一定会努力赚钱,等我以后发财了,一定会加倍补偿你。
而现实情况往往是:这样的男生要么根本就没有能力做大事,要么等以后发财了,就把身边的糟糠之妻抛弃了。
因此,女人也变的越来越独立了,不再把幸福寄托在男人身上,更多时候都是在逢场作戏。

我们将越来越孤独
这个世界既是一种矛盾,也是一种平衡:
物质越丰富,人的智商就会越蜕化;科技越发达,人的精神就会越空虚;营养越丰富,人的生理功能就会越衰退。
一个社会的经济越发达,人的独立性就越强,未来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
尤其是这次疫情之后,人们会保持戴口罩的习惯,而且人与人会面时保持一定距离。
这将使人和人的距离进一步扩大,这个时代我们已经很孤独,但是未来会更加孤独。
未来每个人都是一个孤岛,无助的漂泊在大海上,一边寻求着私人空间,害怕被别人闯入,又一边渴望着被理解,被认同,渴望与人结缘。
人越孤独,越喜欢把自己变的忙碌,其实这是一种逃避,很多人表面忙忙碌碌,其实内心早就如一潭死水。
人变成机器,机器变成人
人类正在沿着一条不可逆的路径走向机器化……
我们变的越来越理性、麻木、机械化,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就像一台台设定了既定程序的机器。
我们的语言、情感都在趋向于格式化,我们的基因也正在一段接一段地被破解,新的人类生命可以预先按需设计,人类正在沿着一条不可逆的路径走向机器化。
看看那些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孩子吧,大家整日奔波于各种场合之间,各种商务洽谈眼花缭乱,各种社交聚会就像逢场作戏,看着笑脸相迎,实际内心冷如机器。
与此同时,机器却在努力实现“感情化”,现在很多人工智能都在尝试利用大数据解读人类的情感,它们在试图拥有人类的感情和灵性,尝试跟人类去沟通,甚至要取代人。
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在“去感情”化,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却要求机器努力实现“感情化”,那么究竟哪一个才代表文明的方向?
我们总有一天会发现:人早晚会变成机器,而把机器却正在变成人。

而当机器有了灵性,当人类彻底物化,机器人就开始统治人类,去行使上帝的权力。
于是,人类的灵性终将消逝在自己创造的文明里。这才是人类的终极危机。
人的一切问题都是性出了问题。一切的危机,其根本都是人性的危机。最痛苦的是:你明知身处其中,却还不得不随着社会一起运转。
人生就是一个巨大的枷锁,你不得不重复上演那些无趣的生活。

婚姻是一场修行
为什么现在人太容易就分开了?
因为人们纷纷跳出了世俗道德的束缚,都直奔价值而去了。
不要指望有人无条件的对你忠诚和付出,除非你这里一直都有他想获取的价值。一旦你身上价值消失了,不仅时代会抛弃你,你身边人也会抛弃你,合作/恋爱/婚姻都是如此。
未来的社会,人越来越自由,越来越现实,越来越自我。传统的道德观念,对人的束缚越来越弱。男男女女们,合则来,不合则去。
婚姻,正在由一项义务变成一项权力。我们有享受它的权力,也有拒绝它的权力。
单身青年越来越多,说明人性得到了解放,我们再也不必把婚姻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有人说:家庭婚姻就是在你的利益和对方的利益中,寻找平衡点。一段牢固的婚姻关系,就是像战友一样分工明确,像团伙一样分赃均匀。不然无论看起来多么美好,都很难走到最后。
这听起来很残忍,但是却是世界的真相。我经常说:99%的人都活在假象里,他们宁可自欺欺人,宁可掩耳盗铃,也不愿意面对世界的真相,因为真相太残忍了,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根本接受不了。
来看下面这段传奇爱情: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世界越来越机械化,在这冰冷嘈杂的机器声音里,真正能够给你依靠的,永远都是你自己,你的幸福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包括你所谓的另一半。在你没有价值之前,独善其身是一种美德。让自己永远充满价值,才是我们的终生大事。
这个世界越来越有意,未来人们会越来越自我。
未来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尘梦里,大家互不相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就是社会的最高境界。
写完这些,我又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婚姻的本质,其实是一场修行。
因为两个人在相处过程中要不断地包容对方,要不断的改正自己缺点。久而久之,就会包容这个世界,会接纳更多的人。
我甚至认为婚姻是一场磨难教育,是那种对一个人心性的磨难,却可以锻炼出一个人的胸怀和大爱。
可惜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自我,都是怎么开心怎么来,都不愿意去包容别人,更谈不上经受磨难的教育了。
有人说未来婚姻会消失,我认为不会,因为婚姻才是最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