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图
 
 
 
 

中国人结婚爱穿红,原来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发布时间:2021/9/8  

 

在中国,有一种浪漫叫“许你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可以说是很多女生的“梦中情纱”

但如今,很多新娘们所穿的大多都不正宗。

没凤、没帔,算什么凤冠霞帔?最多只是冠饰+秀禾服而已。

想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凤冠霞帔,就得搞清集文化、历史、传承、仪式感于一体的明代婚礼有哪些讲究。真如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吗?

图/《女医明妃传》里孝渊景皇后的新娘装扮

大明婚礼有多严格复杂?

明代婚礼很严格,很繁缛,讲究“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发册奉迎。其中,纳采、问名其实是相亲阶段,纳吉、纳征更像是定亲阶段,然后才是成亲阶段。

不过,根据不同阶层的人、不同的地区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天子纳后没有“亲迎”这一环节,平民百姓的婚礼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所简省,只要有“纳采”“纳征”“请期”与“亲迎”四礼就行。

我们来看看明代皇帝是怎么结婚的——

首先,皇帝在确定新娘时,会派遣官员到宗庙和天坛地坛去进行祭祀,以告慰天地。

在明史中记载,皇帝定亲的时候需要进行纳吉、纳徵和告期三种礼仪,也就是双方先算过生辰八字,然后再送彩礼和挑选黄道吉日结婚。

接下来就是迎娶,由正副使来担任。

正副使先向皇帝叩拜四次,然后拿上放置了册封文书和玉玺的册宝案,从大殿中门出,彩礼紧随其后。此时,传制官需要告诉正副使“兹选某官某女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纳采问名礼”,随后正副使举着册宝案从奉天门出发,到奉天门就把册封文书和玉玺放到迎娶皇后的彩礼中,然后褪去朝服,带着鼓乐部队从大明门出发,前往迎娶的官员家。

迎娶工作结束后,由内官负责后续册封工作,皇后戴九龙四凤冠,穿祭礼服,走出阁楼,站立居所大殿中,朝南站立。随后先到奉天门宣读制谕,再行奉迎大礼进行册封。

在册封礼仪都结束之后,皇帝要换上衮冕,皇后要换上礼服,然后到奉先殿拜谒皇帝的家庙,拜谒完毕之后,才能回宫。回宫之后,还要喝交杯酒,即行合卺礼。

图/明孝端显皇后画像

到这还没完,皇帝皇后二人还要换回常服,做一项比较奇葩的活动,史载:“帝从者馂后之馔,后从者馂帝之馔”,意思就是皇帝的侍者要吃掉皇后吃剩的事物,皇后的侍者要吃掉皇帝吃剩的食物。

婚后的四天里,皇帝和皇后都要拜见皇太后并接受百官、亲王以及内命妇和外命妇的庆贺。至此,皇帝的婚礼才算是彻底结束。

而平民百姓结婚,除了“四礼”以外,还要“见姑舅”,就是新娘向新郎长辈行礼,接受新郎长辈们的祝福;“见祖祢”,即回到祠堂或家中牌位前行礼跪拜祖先;“婿见妇之父母”,顾名思义是回娘家;最后是“飨送者”,礼谢宾客。

当然了,地区不同,习俗、所下聘礼也有所不同。最常见的是送“雁鸭”,象征着婚姻专一,被称为“奠雁礼”。

但在江南地区的聘礼中常有猪鹅、茶饼出现;

北京地区则会在婚娶前一天,男方家带酒菜和雄鸡到女方家催妆。新娘出轿时还要跨马鞍,以示平安。

在南京,亲自迎亲的新郎不多,大多都是由新郎母亲前往迎接,新娘则是由其母亲随送至男家,舅姑设宴款待女方母亲。有钱人家还会彻夜欢庆。

凤冠霞帔,古代女生的“梦中情纱”

即便是直女如木兰,在看到这一身大红嫁衣,也会心软动情吧?!不过,富丽堂皇的“凤冠霞帔”可不是有钱就能拥有的,其中藏有很多讲究。

首先,红色是从明才开始成为嫁衣的主流颜色。

在周代,婚礼更多使用肃穆凝重的玄纁色;到了盛唐,嫁衣大多使用雍容华贵的绛红色搭配青绿色;宋代则以青绿色为主,直至明代,才完全发展为代表吉祥寓意的红色。

洪武年间,礼部官员甚至搬出了服色五德论,认为明朝属火德,应尚赤。

红色在婚礼中不仅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更成为“炫富”的颜色。所以庶民女子婚服也可以是“一身红”:身着真红大袖衫,戴大红盖头,着红绣鞋。男子婚服虽亦以红为贵,但不同阶层严格限制了婚服服色,比如黄色是皇家专属用色,万万不能违制僭越,一至四品官员男子婚礼才可以穿真红色公服。

图/明孝靖皇后的三龙二凤冠

其次,凤冠霞帔不是衣服,只是配饰

凤冠是尊贵女子的至尊礼冠,在重大场合必须佩戴。一顶完整的凤冠包括凤冠、凤簪和金簪,凤簪是用来点缀凤冠的凤凰形状发簪,金簪则是在凤冠里固定发型用的。

而霞帔是古代女子的一种披肩服饰,绕过肩背,交于胸前,因为形美艳丽如彩霞而得名。一组完整的霞帔包括:霞帔、帔坠和钓圈。

最重要的是,很多人对“凤冠霞帔”最大的误解应该就是不管平民还是贵族,只要有钱就能穿?当然不是。

女子能穿什么霞帔,完全取决于丈夫在官场里混迹的好坏,所以在结婚时比起衣服好不好看,更让人在意的是丈夫的官级——

一品用金绣纹,二品用金绣云肩大杂花纹,三品用金绣大杂花纹,四品用绣小杂花纹,五品用销金大杂花纹,六、七品用销金小杂花纹,八、九品穿大红素罗霞帔,没有纹样。

——《明史·舆服志》

根据不同的阶层,婚礼的衣着档次自然大为不同。

第一类人:皇帝——

明代皇帝大婚按照礼制着衮冕服,皇后则着袆衣,戴九龙四凤冠;

第二类人:官员——

官员男子婚礼一般穿吉服,即带簪花的乌纱帽和大红圆领袍,肩部斜披一幅红色锦缎,称为“披红”或“挂彩”,官宦女可以穿与其母亲等级身份对应的命妇着装,头戴翟冠(凤冠),身穿真红大袖衫或圆领麒麟服,下裳为大红褶裙,头罩红色方形巾帕(称为盖头);

第三类人:士民——

士民男子婚礼多用带簪花的方巾,着交领、左右开衩的道袍作为婚礼吉服,另肩部斜披红缎一幅,士民女子婚礼则着大红通袖袍,配以团花、云纹霞帔、销金盖头;

第四类人:庶民——

明代庶民男子可以穿青绿色的九品幞头官服,但一般穿符合本人身份的吉服,庶民女子通常戴髻(或金冠),穿大红袍(或袄衫),头上罩红盖头,出嫁时则可僭越享受贵妇级别的凤冠霞帔。

当然,也有例外。到了清代,徐珂在《清稗类钞·服饰》中说:“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至国朝,汉族尚沿用之。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

图/电视剧《知否知否》婚礼剧照

虽然民间新娘嫁人时可以戴凤冠,但其实不会是有真金白银装饰的凤冠,大多是徒具形式,只是可以趁机“过把瘾”,而且更重要的是只有正室嫡妻才有资格在婚礼时穿霞帔戴凤冠。

穿越言情小说中的“指腹婚”真的存在吗?

你以为穿越回古代就能“一夫多妻”?别做梦了。

明代婚姻,按照礼制其实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只不过可以纳姬妾,但都不能算合法的配偶。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我们还会经常听到男子女子从小“指腹为婚”的事情。最早的指腹婚可以追溯到东汉。《后汉书·贾复传》中提到贾复讨贼寇受了重伤,光武帝刘秀十分悲伤,为了表彰贾复的功劳就当众宣布:

“闻其妇有孕,生女耶我之娶之,生男耶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

这次指腹为婚,只不过是对有功之臣的安抚,但到了后来,却慢慢演变成一种陋习。到了元代起,法律开始对这种陋习加以制止,明代也有相关法律。

“凡男女婚姻,各有其时,或有指腹、割衫襟为亲者,并行禁止”。

——《明令·户令》

尽管有明令禁止,但不代表不存在,明清小说之中尤其多。在“三言”“二拍”的最后一部《二刻拍案惊奇》中,就介绍了指腹婚的流程。

首先要割下“罗衫一角”作为信物,还要立字为证。

上写道:“朱、易两姓,情既断金,家皆种玉。得雄者为婿,必谐百年。背盟者天厌之,天厌之!隆庆某年月日朱某、易某书,坐客某某为证。”

——《瘗遗骸王玉英配夫偿聘金韩秀才赎子》

指腹的约定有时还需要在双方儿女出生后正式下聘,以此巩固双方的约定。在另一篇《苏县尹断指腹负盟》中,可以看到“利托庄邻邓晋为媒,将金环一双过聘;荣以金钗一对回之”。

当然,也有因为“指腹婚”这种极具巧合的婚姻引发的“公案”,甚至在明清小说中形成了固定情节模式:

其一,两家指腹为婚;

其二,十数年后,男方家道败落,女方欲图悔婚;

其三,“指腹为婚”中的女子不愿另嫁,让侍女拿钱物资助男子;

其四,侍女被杀,财物被劫,男子受到女方杀人劫货的指控;

其五,官员查出实情,并主持男女两方成婚。

表面上看,“指腹为婚”从“利益”的代表变为了“信义”的载体,但不要忘记本应主导婚姻的,应该是“爱情”。

一书·《中国文化经纬:中国古代婚俗文化》

远古的婚姻,以掠夺婚为主,因为抢婚多是在黑夜进行,所以婚姻最早称为“昏因”,所谓婚礼即“昏时成亲”的意思。由于掠夺婚带有浓重的野蛮色彩,再加上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最初意义上的婚礼是非常简单的。

所谓“婚俗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群体的婚姻礼义(内容)、礼仪(形式)与婚姻习俗共同形成的文化积累。

婚姻礼义、礼仪是经统治者将民间流传的婚姻禁忌和婚俗加以整理而拟定的成文规范;婚姻习俗则是由民间的婚姻行为被“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心理和风尚。两者在文化中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但它们之间却没有划出鸿沟,彼此具有交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功能。


关闭窗口
      
  首页  |  公司简介  |  婚庆服务  |  特色婚礼  |  婚庆用品  |  婚礼知识  |  联系我们  |  电子地图  |  客户留言  |  网站导航 

公司名称:湘潭情深似海婚庆摄影服务部
联系地址:湖南省湘潭万达广场A座14117室
联系电话:18975284497
网站地址: www.qshsh.com  \  手机网址:wap.qshsh.com
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