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
婚姻,是男女爱情走入稳定,确信对方是陪伴自己余生之人时所缔结的契约和承诺。古往今来,无论男女,婚姻都被看做“终身大事”来对待,而作为婚姻的开幕式——婚礼,自然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清末民国时期,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西方新式思想大量涌入中国,随之而来的也包括了婚礼上的改变。从那时起,国内就开始以西式婚礼为主流,通常都是在教堂之中,牧师见证之下,说出“ Yes,I do!”后交换戒指,彼此亲吻,这桩婚事就这么成了。
这也是很多新人都会选择的婚礼方式,毕竟有句话这么说道:“女人最美的样子,就是穿婚纱的样子。”正因为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西式婚礼大为流行,而中式婚礼却逐渐式微。但实际上,中式婚礼的隆重与美好,或许更能让你感到惊艳!

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的年代,不同诸侯国的婚礼也大不相同,直到汉代的时候,国内才出现了具有标准和特色的婚礼规定。根据《礼记》记载,婚礼讲究“六礼”,其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六个流程。
这第一个阶段,就是婚礼的准备阶段,其中包括了五个流程,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
所谓纳采,指的是男方首先遣媒人上门提亲,得到应允之后。媒人再带男方父母长辈前往女方家中详谈,并送去“采择之礼”(通常是大雁或者鸳鸯等,意为归家和团圆)。如果女方愿意,那么男方就可以准备聘礼正式上门提亲了。

接下来的问名,就是询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以占卜吉凶,看两人生辰是否相合。如果生辰八字也没什么问题的话,就会将这个消息通知女方,并告知订婚相关的流程,意思就是男方已经下定决心要娶亲了。
接下来的纳徵,就是男方正式向女方提供聘礼,相当于婚姻上的“军令状”,如果女方接受了聘礼,那么就相当双方都正式同意了这门亲事。于是就可以进入下一个流程——“请期”,其实就是选择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黄道吉日,作为两人正式成婚的日子。

而这些准备阶段虽然看上去有些繁琐,但其实表达了中国传统的婚姻观,那就是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没有家庭祝福的婚姻,其实也是很难幸福的。而至于准备阶段里的生辰八字,放到现在其实完全可以去掉,总而言之,就是在准备时候就要足够慎重,认真对待婚姻。
而准备阶段完成之后,就来到了第二阶段,“六礼”当中的最后一礼,也就是婚姻的正戏——亲迎。正式迎亲之前,要广发请柬邀请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男方要再准备一些礼物,女方则要置办嫁妆。

然后男方一般要身穿朱红色的状元袍,骑着大马领着花轿,带着一众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中接新娘子。而路上,迎亲队伍要击鼓奏乐鸣炮,向天下昭告这大好消息,迎亲队伍还要罗举旗罗伞扇之类的装饰,让整个迎亲队伍更加壮观热闹。
而此时的新娘子,则要戴上凤冠,穿上霞帔,腰上别上流苏飘带,再着一条绣花彩裙,其中美丽,难以言表,且从图中看来,中国传统婚服之美,完全不在西方婚纱之下。

穿戴整齐之后,新娘子还要弄上精心的妆扮,而后盖上红盖头,等待新郎的到来。新郎来到之后,拜过岳父母之后奉个茶,就能去领新娘了。通常是以红绸绢带领新娘出门进入花轿,随后将新娘接到婆家之中,此时新娘的家人朋友也会跟迎亲队伍一同前去,一方面是送嫁,一方面是参加之后的婚礼。

进入婆家之后,新人要跨马鞍取平安之意,而后迈火盆去红红火火之意,这些礼节都做好了之后。接下来就是宾客入席,高堂上座,新郎新娘牵上红丝带,在“吉时已到”的呼声中进入堂中,而后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后夫妻对拜,这就算是礼成了。

再之后,新娘通常就进了洞房,新郎在招待一会儿宾客之后也会去到洞房之中,而后在洞房之内点上花烛,新郎再用秤杆挑开新娘的红盖头,一是取称心如意之意,二是让夫妻会面更具一分仪式感。而之后可能会有闹洞房的流程,比如要求新郎新娘一同吃个吊线悬下来的樱桃,让新郎新娘喝个交杯酒之类的。而在闹洞房之后,自然就是春宵一刻值千金了。

这样,一桩传统的中式婚礼就算是完成了,之后通常还会有新娘向公公婆婆奉茶的礼数,成婚之后还会有“回门”的讲究,毕竟这娘家刚刚嫁出去女儿不久,一时之间自然无法适应,这时候女儿应当尽量回门看看,这也是中国孝道的一种体现。
而以上,就是中国历史上传统婚礼的总流程了,虽然看上去繁琐,但也同样十分庄重。而且这些流程并不是非做不可,在现在举行的很多中式婚礼,都会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但有些东西一般都不会改,那就是迎亲队伍、婚礼仪式、美丽婚服、亲朋好友的酒席还有闹洞房之类的礼数,通常都会存在。

总而言之,西式婚礼讲究神圣与浪漫,中式婚礼讲究美满与庄重,二者之间各有千秋,但中式婚礼历史底蕴更加深厚,是我国不可消失的传统文化,大家其实不妨尝试一下中式婚礼,或许能让我们的婚礼留下更加美好而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