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门街道在居民中发起了征集不同时代结婚证的活动。结果,从1950年4月30日新中国首部《婚姻法》颁布至今,从“奖状式”到“护照式”不同年代、形形色色的结婚证收集了一大堆,也听到了不少幸福而各不相同的百姓故事。这其中,计新民老人一家三代的婚礼正好是一个缩影。
旧式婚姻 敲锣打鼓花轿进门
八旬老人计新民是养二社区居民,老家在阜宁乔罗村。计新民说,他家祖辈都是普通农民,5岁的时候长辈就给他定了娃娃亲,妻子郑艾玉和他同岁,两人是远亲,远亲定亲“亲上加亲”是当地的风俗。定娃娃亲的时候,两家人交换了孩子们的庚帖,上面记载着名字、生辰八字之类的,这意味着两人的婚姻关系就此确定。1943年,他们正式办婚礼成亲。然而,这十几年来,他们夫妻俩连面都没见过。直到新房揭盖头的那一刻,两人才得以见面。
“铺张浪费!”这是计新民对旧式婚礼的概括,他娶亲的过程完全按照旧式封建婚礼的流程,虽然很无奈,但不能违背长辈的意思。当时,他头戴瓜皮新郎帽,新娘子遮着红盖头、大红花轿抬进门,喜宴摆上三天三夜。最吃苦的还是新娘,必须在新房里坐上三天三夜,等着客人来“看新娘”,腰酸背痛都不能动弹。为了避免频繁上厕所,新娘干脆连饭也不吃,水也不喝,就吃点蜜枣之类的零嘴,晚上年轻人还要闹一整夜洞房。
知青婚姻 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是那个年代的代表词汇。计新民的女儿计阿姨和丈夫刘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那个年代。
计阿姨1969年初中毕业后,和同学刘先生一起下放到黄海农场。当时,计阿姨分配在连队,条件十分艰苦,连床也没有,只是在地上铺些干草垛,上面放条床单就算床了。在农场做农活干了2年,又被分配到淮阴兵团纺织厂。因为双方父母都是好朋友,两人又是初中同班同学,其间两人回家探亲都时有碰面,两个小青年彼此也有了好感。1977年计阿姨返乡,和刘先生交往了一段时间后确定了婚事,1980年结婚。当时的结婚证仍是奖状式的,不过个头已经小了很多。当时凭结婚证还可以领到两只马桶、一套脚桶。